黄杨山位于珠海市斗门区中西部,有“珠江门户第一峰”之称,风景幽雅,登高远眺,珠江三大出海口尽收眼底。黄杨山是斗门闻名已久的风景胜地,九峰相连。第一峰海拔581米,面积30多平方公里。黄杨八景有茶田吐翠、金台精舍、第一石门、无底深潭、金台银瀑、环海镜面等。
** 交通路线
1、西湾村登山入口:
公交站: 西湾小学公交站 (珠海斗门区)
在该公交站下车后,往西湾村里面走有登山路,路上有指示牌,具体方向建议问一下村里人。
该路线离黄杨山顶峰通讯站相对近一些,但有几个山头比较陡,且没有石阶,爬山注意安全。
2、金台寺入口
从金台寺后面有登山入口,该入口离黄杨山顶峰通讯站较远,耗时很长,建议和有经验的驴友一起前往。
提醒:
黄杨山大部分爬山路未修石阶,是黄泥巴路或石头路,注意避开下雨天去。
总体爬山难度较大,建议多人组织一起前往,注意安全。
靠近顶峰通讯站的前后山头,风景视野很不错!
***
** 著名景点
一、金台寺
在黄杨山壮峰峰腰,南宋末年,宦官赵时纵、邓光蔫、龚行卿三人为避兵乱,在此建立“金台精舍”。清乾隆年间立寺并扩建,寺门有联,上为“金身永在”;下为“台镜常明”,横匾刻:“金台寺”。寺已毁,龙母娘、普陀、弥勒等佛象亦无存。现在半峰下猪母峰的105.3米处,破土动工修山,三山围一水——王保水库,宛若在寺门前供奉一盘祭品,已计划在山腰处开劈一条800米长的隧道,使黄杨山各景连为一体,道顺路畅。
南宋未年,诸忠臣护卫着祥兴帝赵丙是广东新会崖门海面摆开千艘战船抗击元兵失败,丞相陆秀夫背负年幼的祥兴帝投海殉国。大将张世杰率领余部突围,却在南海遇上狂风舟覆而亡,其尸漂流至黄杨山下的大赤坎,被村民安葬于黄杨山麓。遗臣承节郎赵时从、大理寺丞龚行卿、翰林学士邓光荐等人则隐入黄杨山卡筑舍而居,取名“金台精舍”。史载春秋时燕昭王于易水筑”黄金台”以召天下仕。赵时从等人于黄杨山筑舍也自比贤士聚会,读书吟句为名,密谋抗元为实。
金台精舍乃金台寺之前身。
扩建后的金台寺主体三厢,中座为大雄宝殿、东厢供奉南宋三遗臣像,后座为二层的魁星阁。寺门楹联:金身永在,台镜常明。系在广西任巡抚的斗门人黄槐森所题书。每逢佛诞及习俗节日,山上游人如云,寺内香客如潮。百十年间,住持几易,中有东莞人直印大师于1933年进山,凡十余载。其佛学与文学颇具造诣,常与乾雾香泉寺住持一峰大师谈禅论道。其诗作《金台寺》云:“金台久有鼓音传,每到朝朝集瑞烟。一段锦纹离垢地,千寻白炼湿花天。霏霏带雾清晨聚,漠漠连云晓日悬。此情此景谁会得,应知桐里有逃禅。”其后,金台寺屡遭兵焚,日渐寥落。大跃进三年被拆掉主体建筑,後因兴建金台水库,终剩残墙断壁 。
二、茶田吐翠
在金台寺左山坡,有一大片茶田,山中常年云遮雾障,茶叶叶嫩味香,最除油腻,解暑消痒,因其青绿如茵,连成一片,文人雅士便喻之为“茶田吐翠”,将茶以地名命之:“黄杨茶”。
三、清泉冽水
位金台寺右,瀑潭相连,从山峰直流而下,清甜泌人,人称仙水,用水沐浴可治湿疹,以此水浸泡肉类,蒸后香脆爽滑,别有风味。
四、张世杰墓
在黄杨山东侧,于1748年由清人所建,占地震616平方米,三重回岭,两道左右摆手,三级祭台,墓碑铭文:“宋太傅枢密副使越国张公讳世杰之墓”,墓前左右立石柱二根,上书:“云山空望侍郎宅,海水犹朝永福陵”。世杰墓建于此,相传是因宋祥兴二年(1279),张世杰率兵在崖门海抗击元军,兵败突围时遇台风溺死于阳江,为避元军追踪,诸将只好焚尸函骨葬于香山赤坎村,后建墓。
五、第一石门
在金台寺下300米处,有二巨石左右分立,如同一扇大门,水流穿门而过,立于巨石之上俯看,巨石平布数百平方米,足下潺潺清溪冲击着山石,变幻出万千朵白色的浪花,俨然一匹银帛绕腿。纵目仰望,青山巍巍,层峦迭峰,如入群峰的殿堂。沿石门东侧下来,巨石脚边,就是身残心美的铁拐李大意遗落的“半边葫芦”,或许,是因为他喝了此处的溪水,感觉“葫中物”太过逊色,愤而弃之吧!
六、金台瀑布
在金台寺之侧,一峰突起,两石夹流,飞涌直下,百丈不停,涛涛回漩,如白马万千奔腾而去。雨中仰望,更如银花飞泻,壮观扣弦。
七、无底深潭
清溪从第一石门奔流而下100米,汇入一潭,此即无底深潭,长20米,阔8米,水洁清澈,久旱不耗,暴雨不滥,在此骑朝圣仙龟,坐仙人椅,观无底潭,构成一人间仙景,妙不可言。据传此潭与荷麻溪相通,曾有一家农人,挑谷壳一担,尽倾潭中,未见复现,后竟风于崖门口处,可见其潭之深远。
八、环海镜面
在黄杨山主峰。登高极目,阳光闪烁,青山峥嵘;回目而望,云雾缭绕,林木葱茂;俯瞰脚下,珠海、澳门、新会、台山、崖门、中山等地如一幅优美的画卷,尽收眼底;无垠的大海,百舸争游,帆影点点,气笛声声,仿佛在一面无际的镜面上镶贴着一幅幅剪贴,美不胜收。
【乌岩峰-金台古寺】
黄杨山上金台寺为黄杨八景之首。金台寺原名金台精舍,原址在黄杨山第二峰乌岩峰上。1992年另选新址黄杨山西侧山麓重建,于1995年建成对外开放,成为珠海宗教旅游的景点。
南宋(1279)三遗臣就崖门抗元失败为避元兵追杀而筑茅草隐居于黄杨山第二峰乌岩峰中腰,取名“金台精舍”,即旧金台寺。
需要步行约4公里山路到达。
据史料记载,金台古寺原址在黄杨山第二峰,乌岩山山腰处,取名“金台精舍”。赵时鏦、邓光荐、龚行卿这三个人究竟是什么人,又为何会被供奉在这里呢?公园1279年,流亡的南宋朝廷退守到广东,面对元朝军队的步步紧逼,不得不在崖山展开了一场破釜沉舟的战斗。
连年的征战与溃败已让南宋军队元气大伤,激烈的海战中,宋军二十万大军不敌元军十万军队,溃不成军,死伤无数,宋军大势已去,丞相陆秀夫背负其时只有7岁的宋末皇帝赵帝昺投海殉国,随行十多万军民亦相继跳海壮烈殉国。《宋史》记载战后十余万具尸体浮海。南宋遗臣承节侍郎赵时鏦,大理寺丞龚行卿,翰林学士邓光荐等人,则隐入黄杨山筑舍而居,取名“金台精舍”。
*** 乌岩山“第一石门”摩崖石刻
位于珠海市斗门区斗门镇大赤坎村黄杨山第二峰乌岩山石壁上,刻于清乾隆乙巳年(1785)。在乌岩山山腰处一块宽4.50米、高3.89米的花岗岩上,行书横排阴刻:“第一石门”四字;竖排阴刻上、下款:“乾隆乙巳重阳”、“朝山杲斋题”。石刻所处位置是大赤坎东坑(山涧名)中段涧水出口处,两边各有一巨石矗立,立面平整,对峙如门,形成一道宽6.25米、高6.10米的“门洞”,涧水从“门洞”冲出,泻经石崖三迭。“第一石门”摩崖石刻是斗门地区迄今为止已发现的唯一有纪年记载的摩崖石刻。2008年被核定公布为斗门区文物保护单位;2011年被核定公布为珠海市文物保护单位。
【历史】
黄杨山方圆31平方公里,跨越斗门、井岸和乾务3个镇,主峰摩天峰海拔581米,是珠江出海口最高的山峰。
黄杨山,顾名思义是因山上多有黄杨树而得名。在远古时期,黄杨山所在地四周均为滩涂和浅海,山上长有两种珍贵的灌木,一种是黄杨木,是制作刀柄的上好材料,另一种是黄杨茶,这种茶清香甜润,有史料记载“山僧采以飨客,可消署瘴,得者珍之”。正因为这座山出产两种珍品因而得名黄杨山。在山下有两条村,一个大黄杨,一个小黄杨,前面有条黄杨河。登临黄杨之顶,秀美山河尽收眼底。
【爬山趣登顶打卡点】
1)好汉坡顶--即西湾村登山道入口前行约2.5公里后第一个70多度陡坡的山顶;
2)黄杨山顶峰通讯站。
3)乌岩峰(黄杨山第二峰)。